为深入开展福建高校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“强国行”专项行动,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,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。2025年4月27日,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副院长、计算机教研室教工党支部书记张栋教授作为1994届杰出校友,受邀前往福州市井大小学进行《AI赋能教育与科研——从DeepSeek看技术变革》的专题讲座,通过理论阐释与案例演示相结合的方式,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展示了AI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最新实践成果。
精彩演示:“AI数据线”接入课堂
张栋教授的分享深刻揭示了AI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变革意义。他从人类认知演进的底层逻辑出发,指出AI不仅是工具迭代,更是认知思维方式的革命性重构。张栋教授还通过甲骨文演变展示了文字承载文明的本质。现如今,AI正以强大的智能计算能力将文明传承推向“"可计算智慧”"的新高度。每一次认知工具的革新,都是人类文明的“外挂”升级。
张教授还展示了“AI教学工具箱”:用DeepSeek生成课程大纲,Kimi辅助撰写教案,Napkin.ai美化课件,这一套“组合拳”让备课效率大大提升;思维导图工具与Markdown的联动,让知识框架构建如搭积木般轻松;而“人机共读”场景中,AI与学生互动生成的新语料,更让语文阅读教学有了“智能伴读员”。现场老师们深刻体会到:AI不是人与机器的竞赛,而是一场注定要携手奔赴的认知革命。
沉浸体验:当教师遇上“数字外脑”
教师们通过DeepSeek三分钟生成古诗教学方案,体验远超传统两小时备课的智能加速度。林老师感慨转变:“过去担忧AI取代教师,如今更专注如何用它设计分层作业。”这场人机协作的实践,正将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,转向更具创造性的教学设计。
当AI在知识传递环节承担标准化工作,教师的核心价值正转向情感引导与思维启迪——正如古诗教学案例所示,技术提速并未稀释教育温度,反而让“因材施教”有了更科学的支撑支点。
而"人机协同阅读"场景中,AI作为智能伴读员与学生互动生成的教学新素材,更重新定义了语文阅读的教学形态。这些实践让教师们真切认识到:人机协同不是零和博弈,而是认知革命的必由之路。当AI接管知识传递的标准化流程逐渐推广至教育领域,教师的独特价值将更聚焦于情感联结与思维激发——正如古诗教学案例所印证,技术赋能不仅没有削弱教育温度,反而为"因材施教"提供了更精准的个性化支持。
本次讲座的圆满举办,不仅为福州市井大小学的教师们解锁了AI赋能教育的新方式,还搭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交流平台,大大推动了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。未来,计算机工程系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通过更多创新性的教研活动,探索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结合的多元路径,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作为福建高校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“强国行”专项行动的重要实践,本次讲座通过构建“AI+教育”创新模式,为基层学校智慧教育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本。计算机工程系将持续发挥“双带头人”头雁效应,深化校际党支部共建机制,聚焦智能备课、精准教学、科研赋能等应用场景,拓展“AI数据线”在教育全链条的融合深度,以技术革命助推基础教育提质增效,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。